

壓力大?生活緊張? 音樂治療師推介的放鬆音樂
音樂治療是紓緩緊張情緒的方法,其功效得到大量腦神經學研究支持。這首由Macaroni Union及聲頻治療師編制的歌曲 “Weightless” 經過精心的安排,和音、拍子和低音旋律有助聽眾降低心率、血壓和減少壓力荷爾蒙的分泌。 研究員 Dr. David Lewis-Hodgson 指出 “Weightless” 比起其他現代樂曲更能幫助聽眾放鬆身體,65% 的參加者表示樂曲能減低他們的緊張情緒。 35% 的參加者錄得較慢的安靜時心率 (當你靜止時的心跳)。 有興趣的朋友還可試試這個10小時的版本 參考資料: Friar, C. (2017). Listening to this song will reduce your anxiety by 65 percent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www.dailydot.com/upstream/anxiety-reducing-song/ 小貼士:適當的壓力可以提升工作表現,但過量的壓力能導致心臟病、肥胖、抑鬱。有空的時間,比如睡覺前、早上坐車時不妨聽聽此曲,但於駕駛時或操


十一個與音樂治療有關的小知識 (下)
上節我們認識了六個與音樂治療有關的小知識。於這部分,我們將更了深入剖釋音樂對我們的影響及其如何用於治療中。 1. 音樂能提升專注力 你曾試過停下來聽人於街頭賣唱嗎?音樂本身就能吸引並維持我們的注意力,它亦能使沒趣的事變得有趣。如早前網上流傳的數學歌—Side Angle Side,歌詞雖然不算得上生動,但加上音樂後,內容卻變得引人入勝,讓很多聽眾乖乖的聽完這些苦悶的證明理由。音樂治療可改善小朋友的專注力和衝動控制,便可歸功這個原因。 2. 音樂能提升學習能力 你記得你小時候如何去學習ABC嗎?就是透過歌曲了!固有的結構和動聽的樂句使學習更加愉快,甚至希望多翻聽幾次。當歌曲與資訊互相緊扣起來時,學生很容易就能將歌詞背誦出來。可見音樂除了能用於治療,在教育上,也是不可或缺的。 3. 音樂可連繫記憶 人生每一幕片段,總會有一首歌曲給予襯托。我們聽特定的歌曲時,會想起生命中某些重要的人和事。事實上,音樂可刺激我們腦部負責記憶的部分,勾起我們的回憶。因此,音樂治療師會使用音樂來幫助腦退化症的病人懷緬過去,喚起他們深處的記憶,繼而緩解腦退化症的病情。 4.


十一個與音樂治療有關的小知識 (上)
音樂悅耳動人,聽得人心曠神怡,壓力盡釋,當中機理,其實與我們身體和腦部有著密切的關係。接下來,我們將了解十一個與音樂治療有關的小知識。 1. 感受音樂是與生俱來的本能,孩童自然而然對音樂作出反應 早於不同時代文化背景下,媽媽已懂得利用搖籃曲和有節奏地輕拍嬰兒,哄逗他們安靜下來。研究亦明確指出,不過是出生數天的嬰兒,竟能分辨出不同的節奏,並對此作出不同的反應,稍大一點的幼兒甚至會跟著音樂擺動、跳舞或唱歌。這正好解釋了音樂治療不單應用在大人身上,即便是幼兒,甚或未出世的嬰兒也同樣可行。 2. 節奏與身體律動有關 人們經常不自覺地跟著節奏抖腳或走路,當中原因為何?原來我們的神經細胞會與節奏自動連繫,使動作與節奏同步。當我們聽音樂時,大部分的信息會經由中樞神經,傳到腦部處理聽覺的部分,而小部分的信息會直接由脊髓即時處理,讓肌肉於不用刻意的情況下,自然地跟隨音樂張弛。這種自然反應便是音樂節奏所帶來,音樂治療師正是利用了這點,改善參加者對肌肉的控制障礙。 3. 音樂可改變生理反應 聽快歌時呼吸加快、心跳會加速、覺得興奮或精力充沛,而聽慢歌的時候,我們好像扔開


難分真與假? 教你如何分辨合資格治療師!
近日有報張指出有非註冊治療師提供治療服務 (見原文),但學校、社福機構和市民可如何分辨合資格的音樂治療師呢? 1) 查看學歷 首先,所有合資格的治療師必須持有專業機構認可的學士或碩士學位,如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、Roehampton University、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舉辦的音樂治療碩士課程。全球課程甚多,現只簡單列舉幾個。 2) 查看註冊證明 僱主可要求治療師提供註冊證明,如由註冊協會發出的註冊成功通知信、「咭仔」或註冊編號。以下是一些國際認可的音樂治療機構: 澳洲音樂治療協會 Australi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 美國音樂治療協會 American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 英國音樂治療協會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 3) 註冊治療師與非註冊治療師的訓練有何分別? 註冊治療師是通過專業訓練和考核的人士。音樂治療師於入學前必須通過面試和試音。他們本身亦精通一


孩子又不想練琴?4個建議除去媽咪煩惱!
我在另一篇文章討論過,學習樂器對兒童腦部發展有着正面影響,然而「贏在起跑線」這個道理並不適用於學習樂器。過往不少優秀的音樂家,如蕭邦、李斯特,或者李雲迪都是到了6、7歲才學鋼琴,但他們在音樂上的造詣卻非常深厚。 要孩子恆常練習有妙法 學習樂器是一場長跑,除了個人資質、興趣和老師質素外,還要靠小朋友不斷學習和恆常練習,這樣才能成功。既然恆常練習如此重要,身為家長又可以怎樣幫助子女、推動他們練習呢?本文以彈琴為例,給家長4個建議: 建議1:對課堂表現雀躍 孩子下樂器課後,家長可以作一些簡單提問,以表示自己很感興趣,例如: .今天學咗啲咩呀? .彈畀媽媽聽得唔得呀? .教吓媽媽彈得唔得呀? 即使孩子不是彈得很好,家長都可以給予鼓勵,例如對他們說:「好好嘅嘗試呀!我哋再試多次啦!」 建議2:先關掉手機電視 孩子練習時,建議家長關掉電視及電子用品。練習就像孩子平日做功課,需要專心一意才能發揮到最佳效果。 建議3:練習目標要清晰 有音樂老師提倡「每天練習30分鐘」作為指標,於是有家長與孩子進行「交易」,如練習30分鐘後便可以看電視或打機。 然而單單以時間作為


學樂器增強認知、閱讀力!爸媽快準備!
今次我們探討胎兒聽音樂的課題,究竟什麼時候給寶寶聽音樂合適呢?聽哪些音樂好呢? 聽力、認知、語言、空間感更好 過去20年,有大量研究指出從小學習樂器有助小朋友的認知及身體機能發展。相比起從沒接受樂器訓練的小朋友,有學樂器的擁有較好的聽力、肌肉控制能力、閱讀能力、空間感、語言能力及語言記憶。 加強神經細胞連繫 提升各項能力 學習樂器可改變腦部的結構及加強神經細胞的連繫。研究人員把有學音樂和沒有學音樂的人士進行比較,發現前者的腦部某些部分的體積都比較大,包括: 負責聽覺的部分; 負責語言的部分; 負責空間定位的部分; 負責運動協調、情感、感知和語言的部分。(見下圖) 當我們演奏樂器或唱歌時,更會啟動腦部不同的部分,而學習不同樂器都會對腦部結構產生不同的影響,加強神經細胞的連繫,逐漸提升不同能力,例如: 樂器相關能力 歌唱語言學習、口部肌肉、呼吸控制 鋼琴手部協調、手眼協調、小肌肉控制、空間感 小號(喇叭)口部肌肉、呼吸控制、小肌肉控制、手口協調 5歲上正規樂器班 進步較快 既然學樂器有這麼多益處,孩子是不是愈早學愈好?在音樂治療的研究中,暫時未有研究